在今日召開的“2010中國FTTH發(fā)展高峰論壇”,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飽含深情地回憶起與諾貝爾物理學獎榮獲者、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的交往,“壟斷與競爭”的往事耐人尋味。
高錕,英籍華人,世界上第一個提出光纖理論,用發(fā)絲細的玻璃管捉住光速,從而推進了人類的科學進程,被譽為“世界光纖之父”,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。
趙梓森,中國工程院院士,武漢中國光谷的首席科學家,因為親手研發(fā)了中國第一根實用化光纖光纜和第一套光纖通信系統(tǒng),而被譽為“中國光纖之父”。
中外光纖之父:耄耋之年憶相識
高錕生于1933年,趙梓森生于1932年,出生地都在上海;兩位光通信領域的領路者,如今都已是耄耋之年。
高錕獲得諾貝爾獎,因為他在1966年的時候發(fā)表論文《制造石英光纖進行可光纖通信》,闡述了單模光纖的原理構造。當時很多人看到覺得石英不可能用于傳輸信息,后經康寧公司花費20余年時間讓石英產品可以通信,也就發(fā)明了光纖。
趙梓森今天在上海出席“寬帶中國-2010中國FTTH發(fā)展高峰論壇”會議,78歲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鑠、聲音洪亮;他演講的主題是《光纖通信發(fā)展歷程及中國三網融合現狀》,并謙虛的稱自己是“退居二線,關公面前舞大刀”。
1979年,趙梓森代表中國郵電部,第一次出國到意大利開世界光通信會議。與黑頭發(fā)、黃皮膚的主席高錕相識,兩人很高興地用漢語交流起來。
兩個世界的爭論:壟斷與競爭
兩人雖都是上海籍,但高錕少年時就離開中國,與趙梓森成長于不同的世界。
交談當中兩人發(fā)生了一個小小的爭論,趙梓森來自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,隸屬于郵電部。
直率的高錕第一反應是:“你們是國家的,是壟斷。”趙梓森則回應說:“我們沒有失業(yè),我們是有計劃而非壟斷。”
兩人繼續(xù)爭論:高錕認為,壟斷就沒有競爭,沒有競爭就是沒有進步;趙梓森則堅持,中國不需要競爭,計劃經濟有安排,沒有競爭也可以進步。
“當時我腦袋里面都是共產主義思想、毛澤東思想,我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、為國家努力工作。”趙梓森回憶道,“談論的時候大家各抒己見,現在回想高錕的講話真是有道理。”
“沒有競爭就沒有進步,我們搞了幾十年大鍋飯沒有進步,鄧小平提出了改革開放,有競爭有進步,才有中國的偉大復興,所以后來我想高錕真是有遠見。”趙梓森對老友不吝贊美。
光通信之美:半個世紀的進化
今年是光纖理論誕生的第45個年頭。
高錕2009年獲得諾貝爾獎金后,很多記者打電話打到趙梓森這里——因為高錕2006年時患上老年癡呆癥,無法回答問題,而且也不好問他愛人。
記者問得最多的問題,為什么高錕1966年發(fā)明光纖,現在才得諾貝爾獎?趙梓森回答有兩個理由
第一個理由人所共知:基礎科學可以得諾貝爾獎金,應用科學則很少;而現在發(fā)現應用很重要,所以現在考慮到給高錕諾貝爾獎金。
第二個理由:1966年高錕發(fā)明了光導纖維,當時還不能用;1976年,亞特蘭大到華盛頓做了真正通話的光纖通信,只有54兆,且當時只有發(fā)光管,搞不起來;后來1981年發(fā)明了半導體可用于通信的激光器,于是光通信到了144兆,做到了1920路。
“只有光纖沒有激光器不行,有了激光器沒有微電子進步也不行,有了這三樣東西我們現在才知道,光通信那么偉大。”趙梓森感慨萬千。